新疆生地所
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以下簡稱新疆生地所)成立于1998年7月7日,由中國科學院新疆生物土壤沙漠研究所(1961年成立)和中國科學院新疆地理研究所(1965年成立)合并而成。
研究所面向國際干旱區生態、環境、資源領域科技前沿,面向國家“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重大需求,面向新疆社會穩定與長治久安主戰場,圍繞自然資源開發、生態修復、環境治理、生物多樣性保育和區域可持續發展等重大問題,開展“絲綢之路經濟帶”生態與環境監測和評估、新疆和中亞礦產探測與環境治理、干旱區戰略生物資源可持續利用、新疆農牧民增收和區域發展等研究。
截至2018年底,共有在職職工545人。其中科技人員337人,科技支撐人員168人,包括研究員及正高級工程技術人員102人、副研究員及高級工程技術人員107人。
2018年,新疆生地所“一三五”規劃全面推進,“率先行動”計劃順利實施,通過院特色所驗收;研究所首次獲批院戰略性先導A專項項目;在干旱區水資源與綠洲科學研究的SCI發文量位居全球第一,地球科學、環境/生態學兩個學科進入ESI全球前1%,并首次在PNAS上發文;高產穩產棉花成果入選“偉大的變革—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型展覽”。
在科研平臺建設方面,建有荒漠與綠洲生態國家重點實驗室、中科院干旱區生物地理與生物資源重點實驗室、國家荒漠-綠洲生態建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中科院-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政府共建中科院新疆礦產資源研究中心。在國內建有12個野外臺站,另有分析測試中心、文獻信息中心、標本館等科研支撐平臺。國際科研平臺建設方面,建有中國科學院中亞生態與環境研究中心、中美國際干旱區生態研究中心、中日干旱區生態研究中心、中國-比利時地理信息聯合實驗室、東非自然資源與環境研究中心、中德干旱區生態系統管理與環境變化聯合研究中心等。2018年新建農業大數據聯合研究中心、中塔無人機研究中心、泛非“綠色長城”研究中心。
研究生培養方面,新疆生地所是1983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的博士、碩士學位授予權單位之一,現設有地理學、生態學、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三個專業一級學科博士研究生培養點,有自然地理學、人文地理學、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植物學、生態學、地球探測與信息技術等六個二級學科博士研究生培養點,有自然地理學、人文地理學、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植物學、生態學、環境科學、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環境工程、測繪工程、生物工程、地球探測與信息技術等十一個專業一級(或二級)學科碩士研究生培養點,現在學研究生共450人(碩士生226人、博士生224人),在站博士后38人。
在爭取和承擔科研任務方面,共承擔在研項目466項(包括新增項目155項)。其中,主持(或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6項(新增2項)、面上項目133項(新增8項);主持或承擔國家重大科技專項5項(新增1項);主持或承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4項(新增1項);主持或承擔基地和人才專項15項(新增6項);主持(或承擔)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項目3項、承擔(或參加)課題29項;主持(或承擔)重大儀器研制項目4項;主持(或承擔)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課題37項(新增37項);主持(或承擔)院重點部署項目4項(新增2項)、承擔重點國際合作項目11項(新增2項);承擔院地合作項目61項(新增26項)。
在服務國家戰略需求、解決重大科技問題上產出系列成果:干旱區鹽堿地資源化利用技術服務于脫貧攻堅,集成的生態高效鹽土農業產業模式,在南疆各地州合計推廣應用1.97萬畝;天山野果林退化趨勢得到遏制,成果發表在國際植物學著名刊物Plant Journal, “跨國保護天山野果林國際研究計劃”獲立項;搭建國家-省級-遺產地三級遺產監測與保護管理信息系統,自主研發了“暢游新疆”旅游綜合信息服務系統,為新疆旅游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撐;完成中亞區域生態系統評估報告,提出中亞咸海生態修復綜合治理的建議和措施;助力非洲“綠色長城”建設,率先帶領治沙企業走進非洲,形成中國綠色技術展示區建設方案。
2018年研究所發表論文673篇,其中SCI共327篇,出版學術專著3部,受理專利23項,其中發明專利16項,授權發明專利12項?!案珊祬^鹽漬化控制與碳匯形成”榮獲新疆自治區自然科學一等獎、“中亞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及其應用示范”、“塔里木盆地西南緣生態綜合整治關鍵技術開發與示范”、“新疆適應氣候變化的水資源利用技術集成與應用”三項成果獲2018年新疆自治區科技進步一等獎,潘伯榮研究員榮獲自治區科技進步突出貢獻獎。
在科技促進發展方面,新疆生地所自主研發的“暢游新疆”一站式旅游綜合信息服務系統,入駐新疆旅游官網和官方微信,并與新疆電信公司共同成立了“新疆旅游大數據創新聯合實驗室”;研究所出臺了《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管理辦法和實施細則》,最高獎勵標準達到轉移轉化金額的80%,有效調動了科研人員成果轉移轉化的積極性。研究所面向礦產勘探開發、旅游、環保、生物技術推廣等領域,以無形資產評估投資入股方式對外投資企業4家,即烏魯木齊中科帝俊環境技術有限責任公司、新疆絲路暢游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新疆中科吉奧地質勘查有限責任公司、新疆福禾鑫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在國際合作及其成效方面,與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德國柏林自由大學、保加利亞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研究所、保加利亞植物生理和遺傳研究所、塔吉克斯坦科學院、哈薩克斯坦賽福林農業技術大學、烏茲別克斯坦國立大學、俄羅斯科學院自然科學圖書館簽署8份合作備忘錄。舉辦11次重要國際和雙邊學術會議或培訓班,包括第二屆絲綢之路地理信息系統與應用國際學術研討會、中美國際干旱地學術研討會、第五屆“環境、能源與發展國際會議”等。國際交流與合作總量為252批490人次,其中出訪162批323人次,接待來訪90批167人次。引進外國專家13位。研究所推薦的美國ARRAY科技公司地球物理項目部負責人Winston Chan榮獲自治區外國專家“天山獎”,埃及學者Osama Mohamed榮獲 “中國科學院青年科學家國際合作伙伴獎”。管開云研究員擔任國際茶花協會主席。
新疆生地所是新疆土壤肥料學會、新疆地理學會、新疆植物學會、新疆科學探險協會、新疆自然資源學會的掛靠單位;研究所承辦的英文刊物Journal of Arid Land 2018年入選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期刊(Top5%),還承辦有中文期刊《干旱區研究》、《干旱區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