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
中科院地理資源所擁有1個資源與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2大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國家地球系統科學數據共享平臺和國家生態系統觀測研究網絡,4個中科院重點實驗室、2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和院資源環境數據中心。擁有禹城等多個綜合試驗站、昌平無人機遙感綜合驗證場(合建)、天津寶坻無人機遙感綜合驗證場,可為全國和區域無人機組網觀測試驗提供綜合驗證、組網接入等條件支撐。是國家遙感中心輕小型無人機遙感應用專家組掛靠單位,是科技部參與國家空管委和中國民航有關無人航空器管理條例制定的技術支撐單位。開發了基于地圖的全國無人機飛行信息綜合管理系統,可用于無人機的綜合管理和任務協同;建立了無人機遙感系統信息庫,無人機操控手信息庫和無人機成果目錄庫,并在科技部網絡上線運行。推動全國無人機遙感系統綜合驗證場建設并為驗證場申請科學試驗空域;牽頭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高頻次迅捷無人航空器區域組網遙感觀測技術”,并推動相關無人機系統與應用技術成果的產業化。
中國科學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擁有一個遙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2個國家重大基礎設施:遙感衛星地面接收站和航空遙感飛機,擁有9個國家級、院級實驗室和研究中心,具備四大核心競爭力:天空地一體化遙感數據獲取與處理能力,遙感與空間地球信息科學基礎研究能力,數字地球科學平臺與全球環境資源信息分析能力和學科齊全的專業隊伍和國際科技合作能力。遙感地球所建有遙感室內定標與測試分析實驗室、懷來遙感綜合試驗站,可以為無人機遙感系統載荷研發、系統集成與功能測試和應用系統開發提供技術支撐。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擁有專業化無人機研發隊伍,包括無人機總體設計、氣動布局設計、材料選型、結構強度設計、發動機選型設計、自動駕駛儀系統、通訊系統、無人機復合材料成型工藝和裝配生產等專業設計人員,以及高級無人機遙控人員和機務維護人員。與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航空科學與工程學院有長期的合作關系,聘請多名飛行器設計專家為客座教授和專業顧問,提供無人機設計、生產方向的技術指導。在安徽淮南有無人機生產調試車間以及多個實驗場地。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目前共有4款無人機,分別為遠征2型(載重5公斤),遠征6型(載重20公斤),遠征7型(載重10公斤),遠征8型(載重50公斤)。遠征2型主要用于空軍雷達檢測校飛,已經被總裝備部雷達部門定型采用。遠征6型主要用于航磁探測,可用于搜尋潛艇和勘探礦物。遠征7型和遠征8型主要用于偵查,其中遠征8型已經被公安部門采用。
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
中科院新疆生地所建有荒漠與綠洲國家重點實驗室,中科院干旱區生物地理與生物資源重點實驗室;國家荒漠-綠洲生態建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中科院與自治區政府共建了中科院新疆礦產資源研究中心。在國內建有10個野外臺站,其中3個為國家野外觀測站,并和中亞國家聯合建立了15個境外野外臺站。
研究所無人機團隊于2009年組建,擁有4支外業隊伍、應急響應團隊和無人機數據處理專業隊伍,成立以來,在城鄉規劃、國土資源、災害評估與應急響應、農業、林業、水利等領域廣泛應用,如公格爾九別峰北坡冰川航拍、于田地震災區無人機低空航攝任務、青海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017年度野生動物資源綜合調查工作、塔吉克斯坦薩雷茲湖首次航飛等無人機飛行任務,積累了大量的航拍經驗,無人機技術全國領先。
中國科學院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
成都山地所是西南地區最早開展無人機觀測及綜合應用的研究團隊之一。擁有固定翼/旋翼無人飛行器、飛控系統、數據獲取系統(可見光、多光譜、高光譜、LiDAR)、數據處理系統等十余架(套、臺)。經過近10年的發展,積累了在各種極端復雜環境下開展無人機觀測的實踐經驗,目前已成功飛行上百次,應用領域涉及山地災害、山地生態、山區發展、土壤侵蝕、動物棲息地等,尤其在西南近幾年的重大突發山地災害應急調查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關鍵支撐作用。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
中科院植物所是我國植物基礎科學的綜合研究機構,先后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3項,其他國家級、中科院和省部級科研成果獎134項。所現有7個研究和支撐部門、10個野外臺站、1個亞洲最大的植物標本館、1個公共技術服務中心、中國生態系統研究網絡(CERN)生物分中心和生物多樣性監測網絡SinoBON。研究和支撐部門包括2個國家重點實驗室、3個中國科學院重點實驗室、北京植物園(含華西亞高山植物園)、文獻與信息管理中心,中科院內蒙古草業研究中心(依托于植物所)。